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出行 >  >> 正文
世界最资讯丨【稳就业 促创业】鸡蛋上打孔、豆腐上雕刻、面条细如发丝…… 带你揭秘这些绝活是如何练成的
来源: 新疆网原创      时间:2023-05-24 11:01:38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史传芝)在鸡蛋上打孔,壳破膜不破;在豆腐上雕刻狮子,栩栩如生;将面条拉得细如发丝,遇火即燃,遇水即化;开着叉车,将3瓶啤酒依次挂到一根细钢丝上……这些绝活是如何练成的?5月23日,在自治区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绝活展演活动现场,这些技艺大师一一展示绝活。记者带你一起揭秘,他们的绝活是如何练成的。


(相关资料图)

豆腐雕刻 稳准快柔

食物雕刻大家都不陌生,南瓜、萝卜、黄瓜,这些普通的食材经过厨师的手艺,就能雕刻出栩栩如生的作品。不过,在软软的豆腐上雕刻,这种技艺你见过吗?

新疆雕刻协会高级雕塑师牛国军,能用豆腐雕刻出栩栩如生的雄狮。

牛国军用豆腐雕刻的狮子

牛国军十几岁时在山西老家跟着师傅开始学塑像,从那时开始,他对雕塑雕刻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最开始的石雕、玻璃雕刻延伸到难度更大的豆腐雕刻。

“豆腐易碎,在刀法上,就要求雕刻者稳、准、快、柔,要一气呵成。”牛国军说,刚开始雕豆腐的时候,他也频频失败,用来雕刻的豆腐都能装一卡车,但他没有放弃,日积月累地付出练习,终于练就了豆腐上雕刻的绝技。他现在石雕、冰雕等速度更快。

盲切刀工 丝片成花

片、丝、块、条、丁,是食材的几种常见性状,也是厨艺最基本的刀法,其中切丝最考验下刀的精准。

一把菜刀、一个土豆、蒙眼盲切成丝……24岁的阜康市小伙冯浩将厨师的基本功刀工演绎得出神入化。

冯浩盲切土豆丝

2015年,16岁的冯浩进入昌吉州呼图壁县技术学校学习中餐烹饪,从那以后练习刀工就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他每天少则4小时,多则七八个小时,手握菜刀,土豆、萝卜、辣椒、西红柿、豆腐等食材,从硬到软练了个遍。几年坚持不懈的操刀磨炼,让冯浩达到了人刀合一的默契度。

两年前,他开始挑战蒙着眼切丝。经过一次次地实践操作,盲切于他如透视般精准稳。除了盲切土豆丝,冯浩还能盲切连丝黄瓜塔。

龙须拉面 细如发丝

双手抓面两头,上下抖动反复交叉,长条上案,两手按条,搓条上劲。提起两头,一抖一抻,对折两根、撒上干面,条不粘连,对折打扣拉抻成丝……在乌鲁木齐市银宝厨艺职业技能厨师培训学校技师邵军亭的手中,面似乎有了生命。仅仅5分钟,3万余根细丝面脱颖而出,根根可以穿过针眼。

邵军亭制作“龙须拉面”

常言道“碱是骨头,盐是筋”。只加盐和碱的龙须面抻拉难度系数非常大。邵军亭常说,要想把面抻好,先要将它溜好,还要掌握好水、盐、面粉的比例。

“这些非常考验拉面师傅的基本功。”17岁开始学习拉面技术,从和面揉面醒面到拉条,几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摸索下,邵军亭一步一步掌握了拉龙须面的制作技术。

鸡蛋上钻孔显真功

你能想象吗,在保证生鸡蛋完好无损的情况下,用钻头将0.2毫米的鸡蛋壳与0.02毫米的鸡蛋薄膜完整地剥离开,壳破膜不破。

乌鲁木齐市技师学院钳工高级技师李吉文做到了。

李吉文在鸡蛋上打孔

在钳工的计量单位里,没有毫米,只有百分之一毫米甚至千分之一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六分之一或者六十分之一。

“这对我们的专注力和手感有非常高的要求,熟练掌握了冲压、机加、车、铣、刨、磨等机械加工技术和设备维修技术之后,为了精益求精,我开始给鸡蛋打孔。”李吉文说,在100多个鸡蛋上练习过后,已经能保证在鸡蛋上打一个孔,没有失误。

两个、三个、四个……现在李吉文已经开始练习在一个鸡蛋上打6个孔。

羽毛作画 美不胜收

用家禽的羽毛粘贴出优美的风景画,在画中不管是山、水、胡杨还是天鹅,都栩栩如生。新疆和静县羽彩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萍说,这一精美创意花了她10年时间。

张萍制作羽毛画

各种家禽的羽毛非常漂亮,但都被丢掉了,觉得非常可惜。出于这种原因,2002年起,张萍开始研究羽毛的用途,她收集了鸡、鸭、鹅、野山鸡、大雁、野鸭、孔雀等禽类的羽毛进行研究,希望这些羽毛能和自己创作的水彩画融合在一起。

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2011年,张萍终于制作成功了第一幅羽毛画作品。

随着技艺越来越高,张萍探索和研究反映人物、风景、花鸟等产品,深受顾客喜爱。

指尖造物 土陶制作

双手和着飞速转动的泥坯造型,待成型晾干后再上彩釉,最后放入窑内点火烧制成型……一只英吉沙土陶才能完成。

英吉沙土陶,造型古朴典雅、质地粗粝拙朴,与宜兴紫砂壶、景德镇陶瓷共同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阿卜杜热合曼·麦麦提敏制作英吉沙土陶

英吉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阿卜杜热合曼·麦麦提敏,在他的土陶家族里,已是第七代传承人。

堪称一绝的是,英吉沙土陶只以口头方式传承,没有文字,没有图纸,没有模板,随心所欲,自由创造,其造型与花纹,全都源于生活,与自然浑然天成。

用芦苇画出最美画卷

以水中的芦苇叶做成一幅幅美妙画卷,民间技艺——芦苇画你见过吗?

创造出这样美丽作品的人,是来自新疆博湖县阿勒奇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杜玉新。

杜玉新用芦苇叶作画

杜玉新一边学习技术一边研究新的作品,为了展示新疆的美景,她又开发出碳板芦苇工艺画。

从设计、选材、熨烫到堆切成画,这看似平常的操作蕴含着匠人对作品的尊重,也正是这种不知疲倦的精雕细琢,芦苇画作品赢得了众多人的喜爱。这些年,博湖芦苇画每年能销售两三千幅,最远已销到了韩国日本,成为独具特色的“新疆礼物”。

叉车代手 酒瓶吊钢丝

开车、推挡、定睛、取酒瓶……3瓶啤酒,一根横拉的细钢丝,一般用手要将酒瓶悬挂在钢丝上,也不一定成功,但是叉车师傅魏根尚用叉车从地上取啤酒瓶,不到10分钟,就将3个瓶啤酒成功挂在一根横拉的细钢丝上。

魏根尚开着叉车,将瓶啤酒挂在钢丝上

1984年出生于河南省的魏根尚,2016年来到新疆,就职于新疆东方希望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开始接触叉车运输工作。

叉车运输工作平凡枯燥,但魏根尚立志要把简单的活做好做精。他在师傅的带领下,每天苦练10小时,别人一个月才能独立上岗,他一周时间就能胜任。经过不断锤炼,搬取货物轻松自如,狭小场地随心所欲,魏根尚练就了人车合一的技术。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