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互联网 >  >> 正文
开学啦!老底子银行“适销对路”捧出教育储金、儿童礼券
来源: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      时间:2023-09-01 09:28:22

文│秦岭

每年的九月一日是开学的日子,学生们开始陆陆续续地返回校园。或许大家不知道,早在民国时代,银行的业务触手已经开始伸向了教育这一“百年大计”的根本。值此开学之日,让我们聊聊民国教育储蓄的那些事。

01


(相关资料图)

教育储蓄:我们和未来有约

好长一段时间里,有一首歌是作为毕业典礼上的保留曲目出现的:

我们和未来有约/约在时空的极限

/用爱跨越时间/将生命连结

我们和未来有约/约在无尽的明天

/我和你去导演/爱的新世界

就在弹指间/看奇迹出现

而在银行的诸多产品中,最能体现“与未来有约”的主旨的,毫无疑问就是教育储蓄。所谓教育储蓄,顾名思义,就是银行专为孩子未来教育所设计的储蓄品种,将今天存入的点点滴滴存放到将来,是货真价实的“用爱导演明天的新世界”。到底是哪家银行率先挥舞起“教育储蓄”的大旗已然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完全可以肯定,将教育与银行储蓄挂钩,确实是一种颇具远见与洞察力的探索与创新。

上方所见的这两本教育储蓄章程,分别来自浙江兴业银行和上海大来银行南市分行。很长一段时间内,浙江兴业银行的存款总额在民国时期的私营银行中都处于前列,其经营能力可见一斑。这本《教育储蓄存款章程》印于1939年,在国族危亡的背景下推出的教育储蓄,某种意义上也显示出一种饱含时代深意的,对于光明未来的美好愿景。

相比浙江兴业,大来银行的名称或许对很多人来说感觉陌生。大来银行的全称叫大来商业储蓄银行,1930年成立于上海,董事长兼总经理是创办者便是著名的爱国实业家竺梅先。“教育储蓄”固然是一个方面,而当年的银行家对教育的重视,绝不是仅限在业务层面而已。竺梅先就曾于抗战时期的奉化创办“国际灾童教养院”。这个教养院曾先后接收在沪在乡受日寇戕害而丧失父母的15岁以下儿童600余名,而且师资之雄厚令人瞠目。竺梅先说,他办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将那些流落街头、无依无靠的灾童收容起来,教养结合,将他们一个一个抚养成人,教育成才,成为将来复兴中华民族的有用之材!”可以说,这是真真实实地“与未来有约”了。

02

儿童储金:口袋里的半毛钱

罗大佑的名曲《童年》,那个时代的学生党们几乎人人都会哼上两句。引起共鸣的句子不少,不过在我,有一句则教人分外难忘:

福利社里面什么都有

就是口袋里没有半毛钱

现在回想起来,那种为了喜欢的东西馋涎欲滴,于是咬紧牙关,每一分零花钱都掰成两半来花的少年时代,大概就是我理财意识的懵懂的开始。

金融理财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可不是我们今天才有的口号,早在民国时期,就有不少银行做起了这样的尝试。就比如眼前这枚由重庆平民银行推出的儿童储金礼券。

礼券是一种银行发行的定额存单,常用于各类馈赠,做法上有点像现下流行的储值卡,只不过礼券的发行方是银行,目的不是让你消费,而是教你储蓄。既然叫做儿童储金礼券,赠送对象自然是儿童。对父母长辈来说,用礼券代替压岁钱送给小孩子,既满足了送红包的习俗,又身体力行地教育培养了儿童建立节约储蓄的意识,倒是颇为值得当下参考的做法。

与之相应的,还有这枚由伟业商业储蓄银行推出的儿童节约存款存折封套。 儿童节约存款存折,从立意和用途上看,大约和现在诸如工商银行宝贝成长卡一类的儿童专属银行卡差不多,是为了培养儿童养成节约储蓄良好习惯而开发的业务。 封套上闪闪发光的摩天大楼的左侧是头带博士帽的青年男女,右侧则是身披婚纱的年轻夫妇,联系画面正前方的一男一女两个可爱的小朋友,其中寄寓的信息不言而喻: 聚沙成塔,积少成多,光鲜灿烂而幸福的未来人生正是由手头这份儿童节约存款存折开始的。

东南植业银行的书本型储蓄罐走的则是另外一种路数。 储 蓄罐作为一种业务宣传品,在民国时期颇为流行,为了更好地招徕客户、维系感情,银行界可谓各显神通,品类繁多的别致造型设计层出不穷。 东南植业银行设在南京,属于川帮,本身规模并不很大,但这个书本储蓄罐的设计,倒称得上是别具匠心。 一方面暗合了传统观念里“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劝诫,另一方面,又与当时已经开始流行的“教育储蓄”的提法息息相通。

03

教育基金:大树底下爱的音符

关于老师的比喻有很多,红烛、春蚕、园丁、桥梁……关于老师的歌也有很多,《园丁之歌》《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不过要说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当年由田震唱红的那首《好大一棵树》。

欢乐你不笑,痛苦你不哭,

撒给大地多少绿荫,那是爱的音符。

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

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

这首歌据说最早其实并不是写给老师的,但是田震的MV里那位朴实的民教师形象令人印象如此深刻,以至于后来这首歌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每年教师节的主题曲。

民国普迪小学及抹云教育基金委员会印章

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撒下一片浓荫的大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象征的正是师长前辈们对后进晚生风雨无阻的疼 爱与照拂。 人们用“百年大计”来形容一个民族的教育。 支持、扶植教育,就是支持、扶植民族发展本身。 早在民国时期,就有很多有卓见的银行家实业家们专辟资金成立教育基金会,用以支持并鼓励教育。 眼前这枚刻有“抹云教育基金委员会”字样的象牙印章就可以视作其中的一件物证。 教育基金会的创办人是曾任上海钱业同业公会会长、上海总商会副会长、中央银行监事、交通银行上海分行经理、中国垦业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等职的民国著名银行家、慈善家秦润卿。 “抹云”二字便是来 自秦润卿的晚号。

秦润卿对教育的关心由来已久。早在1915年,他就在家乡建起普迪小学,取“普及文化,启迪民智”之意,还亲立了“勤、俭、公、忠”四字为校训,专供贫苦儿童入学,学杂费全免,赠送笔墨文具,教师待遇从丰。不久,学校名声四起。十年后学生激增,校舍不敷,又另建普迪二校,两校学生总共近1000人。后来他又创议成立“抹云教育基金委员会”,旨在对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奖学金,资助其上中学和大学,对不升学者,也会尽力介绍到上海工商企业单位谋职。就像歌里唱的那样“撒给大地多少绿荫,那是爱的音符”,这枚乍看之下平平无奇的印章,正是一位老银行家热心教育与公益的最好见证。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