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互联网 >  >> 正文
240000000人次“五一”出游,你还差这个攻略!|环球微速讯
来源: 中国环境      时间:2023-04-30 19:17:17

盼望着,盼望着,

“五一”就这样来了!

今年“五一”出游十分火爆,


(相关资料图)

到处都是#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的场景!

但出门在外,

这些和法律相关的地方你注意了吗?

今天,就听听小编叨叨出游“法”宝!

01 休闲垂钓,这些知识请了解

垂钓是一种捕捞行为。随着科技发展和垂钓方式的创新,产生了一些对水生生物威胁较大的垂钓方法,这些垂钓方法获取的钓获物甚至超过传统捕捞方式的渔获量,且多用于交易牟利。

尽管,钓鱼是现代快节奏社会中不可多得的慢下来的方式。然而在一些野钓区域,时常能发现垂钓后留下的垃圾,如饵料的包装、鱼线等,甚至有人“伪装钓鱼”,在禁渔区域变相进行捕捞生产。更有甚者,使用爆炸钩、串钩、可视锚钓、一人多杆、单线多钩、长线多钩、一线多钩等不规范甚至是违法的垂钓行为,也时有发生。

这些不规范甚至是违法的垂钓行为,会对水生生物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近年来,相关监管部门和地方一直在严打非法垂钓行为。

农业农村部2020年3月印发的《关于加强长江流域禁捕执法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休闲垂钓管理。其中,对于一些非法垂钓行为明确禁止,如,钓具数量原则上一人最多允许使用一杆、一钩,禁止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内使用船艇、排筏等水上漂浮物进行垂钓。同时,规范渔获物的品种、数量、规格,禁止垂钓渔获物上市交易。有条件的地方应当探索对垂钓主体实行实名制备案管理或持证垂钓,允许垂钓的区域应当避开重点保护物种及其栖息地,允许垂钓的时间应当避开鱼类繁殖和洄游关键时段等。

2020年12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长江流域垂钓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长江流域部分地区无序垂钓行为成为破坏水生生物资源的重要因素,影响了禁捕后的禁渔管理秩序和水域生态保护恢复效果,需要进一步完善长江流域垂钓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垂钓管理机制。

重庆、四川、湖北等省市,也在严厉打击非法垂钓行为。如,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出台《重庆市禁捕水域休闲垂钓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禁捕水域的休闲垂钓行为。

必须强调的是,无序垂钓行为已经超出了休闲娱乐范围,影响了禁捕后的禁渔管理秩序和水域生态保护恢复效果。对于此类违法行为,必须严厉打击。

当然,规范垂钓,也需要大家自觉行动!

/ 出游小建议 /

希望在野外钓鱼的你,

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不到保护区、水源地等生态敏感的水域钓鱼;

选择环保无污染的钓饵、窝料;

钓获物限额限量带走,不贪多;

留大放小,钓到未达标准种类及尺寸的鱼类应当就地放归;

不交易钓获物;

合理安排垂钓时间,不在鱼类繁殖期、洄游期垂钓;

按垃圾分类标准妥善处理钓鱼时产生的废弃物,尤其是废弃钓具、鱼线等可能造成水域微塑料污染的废弃物。

《刑法》第三百四十条【非法捕捞水产品罪】

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在禁渔区、禁渔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捕捞水产品,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刑法》第三百四十六条【单位犯破坏环境资源罪的处罚规定】

单位犯本节第三百三十八条至第三百四十五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本节各该条的规定处罚。

02 随意刻字涂鸦要不得

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辉煌灿烂的显著标识。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法律法规的完善,保护文物、爱护环境、文明出游已成绝大多数人的共识,但是,刻字涂鸦、攀爬踩踏等陋习依然时有发生。

漠视文明、损害文物、破坏环境的行为,必将受到法律严惩。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依法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典型案例中,入选其中的“贵州省江口县人民检察院诉陈某平生态破坏民事公益诉讼案”就是一个强烈信号。

2021年7月11日,陈某平在贵州梵净山景区排队前往梵净山金顶时,使用登山手杖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梵净山金顶摩崖”石壁处进行刻划。虽有其他游客提醒、劝阻,陈某平仍执意在该石壁处刻留“丽水陈国”字样。

经鉴定,刻划行为造成上述文物和景观价值不可逆损害,经济损失在50000元以上。经委托有关机构制定修复方案,需修复费用60952.08元,勘察设计费38000元。贵州省江口县人民检察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请求判令陈某平承担上述修复费用、勘察设计费以及惩罚性赔偿金50000元并向公众赔礼道歉。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法院一审认为,陈某平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内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梵净山金顶摩崖”处刻划,对文物造成了不可逆损害,也对梵净山的整体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依法应当承担生态环境修复责任。陈某平不顾他人劝阻,故意破坏生态环境,结合专家意见、陈某平庭审态度、已受行政处罚等情形,酌定确定其承担相应惩罚性赔偿金。

综上,一审法院依法判决:陈某平承担文物修复费用60952.08元、勘察设计费38000元、生态环境损害惩罚性赔偿金25000元,并对其违法行为在国家级新闻媒体上向社会公众赔礼道歉。

贵州省铜仁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原判。

本案系故意损毁文物引发的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梵净山金顶摩崖”石壁是具有艺术价值的人文历史遗迹,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陈某平的刻划行为不仅造成了文物遗迹不可逆的损害,贬损了该文物的艺术价值及科学研究价值,破坏了景区的整体生态环境,也侵害了社会公共利益,产生了严重不良社会影响。

本案的审理中,人民法院坚持损害担责、全面赔偿原则,落实以生态环境修复为中心的损害救济制度,统筹考虑民事、行政责任的有机衔接,实现了惩戒违法、赔偿损失与修复环境的协调统一。

该案是人民法院坚持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推进文物古迹与生态环境一体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生动实践,对于引导社会公众摒弃刻字涂鸦、攀爬踩踏等陋习,树立文明出行理念,营造生态文明建设新风尚,具有重要意义。

《文物保护法》第七条

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

《文物保护法》第十一条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国家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文物保护的意识,鼓励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提高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

《文物保护法》第六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

(二)故意或者过失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的;

(三)擅自将国有馆藏文物出售或者私自送给非国有单位或者个人的;

(四)将国家禁止出境的珍贵文物私自出售或者送给外国人的;

(五)以牟利为目的倒卖国家禁止经营的文物的;

(六)走私文物的;

(七)盗窃、哄抢、私分或者非法侵占国有文物的;

(八)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其他妨害文物管理行为。

《文物保护法》第六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造成文物灭失、损毁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走私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海关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

《文物保护法》第六十六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资质证书:

(一)擅自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

(二)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其工程设计方案未经文物行政部门同意、报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批准,对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造成破坏的;

(三)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

(四)擅自修缮不可移动文物,明显改变文物原状的;

(五)擅自在原址重建已全部毁坏的不可移动文物,造成文物破坏的;

(六)施工单位未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擅自从事文物修缮、迁移、重建的。

刻划、涂污或者损坏文物尚不严重的,或者损毁依照本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设立的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的,由公安机关或者文物所在单位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

03 “无痕露营”应提倡

周末,带着茶具、点心、折叠椅等,在景区、山林、水边搭起了帐篷,举办户外下午茶、户外生日聚会,露营渐成中国人生活新时尚。

擅自在保护区、绿化带、水源地搭篷露营,在森林防火区野外用火,乱扔垃圾,污染水源,不服从河道、园林等部门的管理,践踏草坪、采花折木……面对露营中的乱象,一群专业人士和民间团体发起了环保露营的倡议,推出了“无痕山林”的概念。“无痕山林”主张“不留痕迹,只留回忆”,旨在保护生态环境,呼吁游客绿色出游,这个概念被延伸为“无痕露营”。

人们走到户外,在亲近自然、放松自己的同时,也要承担起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责任。遵守露营地的规定和文明旅游的规则,摒弃不文明的行为,离开时带走垃圾,实现“无痕露营”,应是每一位游客的基本素养和文明出游的标配。

针对部分露营者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等14部门印发《关于推动露营旅游休闲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倡导广泛宣扬文明健康旅游方式。大力宣传、广泛普及文明露营和绿色旅游知识,厚植文明健康理念、践行绿色环保生活。积极倡导“无痕露营”出游方式,引导游客培养文明、绿色、安全露营习惯,自觉做好公共环境卫生维持、公共秩序维护、公共设施规范使用等。

同时,《意见》规定,露营地选址应当科学合理、注意安全,避让生态区位重要或脆弱区域,远离洪涝、山洪、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和危险野生动植物活动区域。

北京市延庆区为纳入区文旅局行业管理、具有合法经营资质的10余家景区发布《延庆区景区帐篷露营管理指引(试行)》明确,营地内严禁使用明火,严禁在帐篷内使用液化石油气、瓶装易燃液体和任何可产生明火的灶具器具,对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等也做了细致的规定,真正做到无痕露营、文明露营、生态友好型露营。

更多 出游“法”宝,

下载 中国环境APP ,

进入 “法治” 频道—— “‘五一’出游有‘法’宝” 专题

查看精彩内容!

来源:中国环境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